前沿技术+应用实例 生物成像网络会议即将召开

2020.02.10 - 泮,桥

生物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生物成像是了解生物体组织结构,阐明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它利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直接获得生物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图像,通过对所得图像的分析来了解生物细胞的各种生理过程。

如今,科学家们研制出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高内涵成像、共聚焦显微镜等多种用于生物观察和成像的仪器,而科研人员又进一步应用这些仪器,在制药领域、医学领域,探索物质让生命体变化的本质原因和真实过程,进而帮助人们维护健康、延长寿命。

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的引进,生物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此外,生物成像技术在医学转化及制药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质谱成像在生物医学、药学以及食品环境领域得到应用并崭露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质谱成像技术不仅能进行形态学表征,同时又能实现检测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作为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之一的质谱成像技术愈发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前景。

为帮助相关领域的用户了解生物成像前沿技术及应用进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19年11月12日举办“生物成像前沿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本届网络研讨会为期1天,将邀请多位行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相关研究领域的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平台。

会议日程安排

图片8.png

部分专家信息

专家图片.png

部分专家照片

李素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2015-2017年先后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访学交流。获2009年美国血液学会“ASH Travel Award”奖;获2012年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获得者称号赴日本参加第五届与诺贝尔获得者面对面交流亚太会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分别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篇),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Nano letters, Blood等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专利转化2项)。授权美国专利和日本专利各1项。已发表文章被Nat Rev Cancer, Nat Biotechnol, Nat Biomed Eng, Nat Rev Drug Discov, Sci Transl Med, Sci China Chem等期刊进行亮点报道和专门评述。其中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的工作被评价为“landmark里程牌”式工作;被美国The Scientist评选为2018年度“世界四大技术进步”;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应邀为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撰写综述5篇。 主要研究兴趣:1)智能纳米药物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系统,用于抗肿瘤治疗;2)靶向干预血小板功能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3)靶向溶栓、抗栓的新型血栓性疾病治疗药物研究。

周蕾,博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长、全军生物药制造和剂型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自2001年开始从事新型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提出了“将纳米材料、器件与传统生物检测技术融合,从而大幅提升检测技术性能,并开拓纳米材料、器件生物应用领域”的研究思路,确立了“基于纳米材料、器件生物应用探索的新型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究”的研究方向。在十数年研究中,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思想与“产学研用”的创新模式,深入探索了上转发光材料、碳量子点、结构电极、通讯光纤等材料器件的生物应用价值,并提出了“以生物应用需求导向材料、器件研究”的模式,建立了多项原始创新生物检测技术。授权专利41项,其中排名第一授权国际专利12项(澳、日、港各2项,美、英、法、德、意、荷各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8项,知识产权保护覆盖10个国家和地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以共同第一贡献者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14项,2015年单年销售突破1亿元;以排名第2,先后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励。个人获得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军民融合奖。

乔娟,副研究员,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分析化学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期间分赴美国麻省大学及韩国浦项科技大学访学及开展合作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活体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智能聚合物分子温度计并在细胞内开展实时在线温度变化荧光成像,进而拟与细胞内神经递质的测定方法结合,开展神经通路中情感与机体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在Anal. Chem.,Biosens. Bioelectron., Anal. Chim. Acta, Chem. Commun.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60余篇, 获专利授权5件; 2012年和2016年分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2)。

周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2012年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新型稀土纳米探针的可控合成、理性功能化以及生物检测与成像应用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引用4200余次,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hem. Rev.、Chem. Soc. Rev.、Adv. Funct. Mater.、Chem. Sci.、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栗世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曾在华大基因学习工作7年;HDBioSciences/药明康德16年研发工作经验。2015年度传染病专项首席科学家。承担和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多项重大新药药物靶点发现及化合物筛选平台建设项目、863肿瘤标志物研究项目、国自然重点和面上科研项目及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国家和浙江、福建等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Frontier in Immunology及多个杂志的编委,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领域:(1)功能基因组研究(药靶发现及验证);(2)药物筛选和发现;(3)肿瘤免疫及微进化研究。多项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中。

 

本文为原创内容,所有权归本网站所有,禁止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END -

2,153
0

超声定位显微镜

简称:ULM(Ultrasoun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定义:在超声造影剂注射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