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ity)

2021-09-16 13:23:54 浏览:1098

定义

特定的固体材料(如晶体、特定的陶瓷)在施加机械应力作用下产生电荷的现象。

早在18世纪中叶,人们就发现了热释电的现象,即某些晶体材料在温度改变的情况下会产生电势,这种现象也被叫做热电效应(Pyroelectricity)。受到热电效应的启发,1880年Pierre Curie和Jacques Curie兄弟结合他们对于产生热电效应的底层晶体结构的理解,猜测机械压力的改变同样也会导致晶体材料电荷的产生。为了验证这个猜想,Curie兄弟设计实验首次演示了电气石(tourmaline)、石英(quartz)、黄玉(topaz)、蔗糖(cane sugar)以及罗谢尔盐(Rochelle salt,酒石酸钾钠四水合物)五种晶体材料的压电效应[1]

图 1 在苏格兰博物馆的居里补偿器顶部的压电晶体

Curie兄弟设计的实验其实十分简单。在晶体的平行表面放置两块铜片,通过导线连接到静电仪上。铜片外部使用橡胶绝缘,并将晶体与铜片一起放置在虎钳的钳口之内。利用虎钳对晶体施加压力,并通过静电仪观测晶体表面的电荷的变化。结果显示,石英和罗谢尔盐的压电效应最为明显[1]

那么为什么有些晶体材料会在压力作用下产生电荷呢?想象一下,我们可以把晶体看成是由许多球(原子)固定在棒子(连接键)上组成的。这些球的排列是非常有序的:由球组成基本单元并有规律的无限重复。在大多数晶体(如金属)中,基本的重复单元是对称的,但在压电晶体中却并非如此。通常情况下,虽然压电晶体内部的原子可能不是对称排列的,但它们的电荷是完全平衡的,即一个地方的正电荷恰好抵消了附近的负电荷。因而压电晶体的表面不会产生多余电荷,通常情况下的压电晶体表现为电中性。然而,如果压电晶体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得晶体内部结构产生变形,将一些原子推得更近或更远,扰乱了正极和负极的平衡,从而导致净电荷出现。

反向压电效应(reverse-piezoelectric effect)恰恰相反。在压电晶体上施加一个电压,就会使晶体内的原子受到“电压力”,内部的原子排列会自己调整平衡,从而使压电晶体产生机械变形。

参考文献

[1] Curie J, Curie P. Développement par compression de l’électricité polaire dans les cristaux hémièdres à faces inclinées[J]. Bulletin de minéralogie, 1880, 3(4): 90-93.

参阅:光电效应、压阻效应、超声换能器

               

超声成像

作          者: 泮桥成像光电商城

出          处: https://www.ipanqiao.com/entry/859

版          权:本文版权归泮桥成像光电商城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部分文字内容与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

转          载:欢迎转载,但必须保留上述声明;必须在文章中给出原文链接;否则必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2 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www.ipanqiao.com苏ICP备20009590号-1
联系我们
立即做合同
微信客服
电话咨询

400-998-9826

17302548620

快速留言

泮桥成像光电商城专业人员会在24小时之内联系您

关闭 提交